都说唐诗宋词,很多人接触传统文化都是从诗词开始的,在这些绝美诗句中,人们仿佛能与那些古代文人大佬们隔空对话,通过文符的精准运用领略那个年代独特的审美。
不过,能够流传至今并被我们读到的诗词,其实已经是经过挑选筛查的精品,漫漫历史长河中,也有不少乾隆那般作诗四万、不存一首的庸才。
乾隆的诗真的没有存留下来吗?自然是有的,故宫压箱底呢,可谁爱读?谁又能读出美来?
可见,能做好帝王,未必能写好诗,反之亦然。
时值新春将至,我们不妨来欣赏几首知名帝王的新春诗作,感受一下帝王水准。

《守岁》李世民
暮景斜芳殿,年华丽绮宫。寒辞去冬雪,暖带入春风。
阶馥舒梅素,盘花卷烛红。共欢新故岁,迎送一宵中。
这真的就是一首过年守岁的记叙文,透着浓浓的“理工科男”的生硬气息,看这诗前三句写景,多么的精准,分别记述了斜芳殿、丽绮宫(当然,并非这些宫殿真的叫这名,斜、丽甚至也是用作动词),还写了冬雪、春风,二者都对仗了哦,接着就是台阶边的梅花,以及殿中的卷烛,这些都是人物景观,并非自然景色,也不是天象变化,而是与人息息相关的。
因此,第四句就很自然地接拢到人身上,“共欢新故岁,迎送一宵中”,这是升华中心思想的一句,也是李世民作为大唐最高领导人对守岁宴会的总结:大家一起欢渡旧年新岁,共创大唐盛世。
得,一首漂亮的过年诗出炉了,甚至可以在宴会上当众朗诵那种。
此诗好在格式规整,中规中矩,有种套用模板而做的精准感,但同样的,太过模式化的诗词也没什么新意惊喜,必然是进不了中学语文课本供人传唱的。
而李世民的另一首《除夜》,则比《守岁》多了份随性和惬意。
《除夜》李世民
岁阴穷暮纪,献节启新芳。冬尽今宵促,年开明日长。
冰消出镜水,梅散入风香。对此欢终宴,倾壶待曙光。
比起中规中矩仿若领导总结的“共欢新故岁,迎送一宵中”,这句“对此欢终宴,倾壶待曙光”,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在宴会上不安份的青年帝王,歪坐着身子,手随意搭放在酒壶上,有一搭没一搭地倒酒,等待着天色渐明、曙光将至。
或许,这时的李世民面临着一些政事上的犹豫与抉择,又或许他还有着生活上的其他烦心事,但这点忧愁只占据了帝王心绪的小部分,总的来说,他是欢乐无畏的,所以有了倾壶以待的从容。
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并非静态写景,而有着无处不在的动感,“出”“入”不仅对仗,更有着“舒”“卷”所没有的活力,也更自然。
一句话,前者匠心重,后者有了灵性。

《守岁》李治
今宵冬律尽,来朝丽景新。花余凝地雪,条含暖吹分。
绶吐牙犹嫩,冰口已镂津。薄红梅色冷,浅绿柳轻春。
送迎交两节,暄寒变一辰。
再来看看李治媳妇武则天的诗。
《早春夜宴》武则天
九春开上节,千闹敞夜扉。兰灯吐新焰,桂魄朗圆辉。
送酒惟须满,流杯不用稀。务使霞浆兴,方乘泛洛归。
《腊日宣诏幸上苑》武则天
明朝游上苑,火急报春知。
花须连夜发,莫待晓风吹。
对比一下这两口子的诗作,有什么感觉?一个斯斯文文,性子缓慢,一个则是大开大合,烈火般的性子。

尤其武则天那句“火急报春知”,民间有洛阳牡丹的传说,据说武则天要冬天要百花盛开,其他花仙都不得不从命,牡丹却坚持不开,被武则天下令烧枝,就成了洛阳枯枝牡丹。
民间故事有编造之嫌,但武则天这首诗却真的就像印证了那故事,帝王的霸道在此尽显无疑。
武则天在《全唐诗》中留有不少诗作,其中大多数是奉诏作的应制诗,但也有随兴而做的,大多如这首诗一般,语言并不华美,却透出几分真性情。
仅从诗才而论,武则天其实是强于李治,也强于李世民的。
李家父子终究少了几分才气,也有失灵动。
免费领取108个最新网创项目+10000G热点网创类资源!添加 微信:tuk818 备注:资源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uikar.com/1105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