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的成功,在初始的时候,有两个方面:一是抓住了手机行业大变革的风口;二是用互联网思维去创办企业。
小米的创业期是2011年,当时整个手机行业刚刚新兴触屏手机,我记得当时自己拥有一台电容触屏手机,手机自带一支小笔,功能很多,可以按键、可以用笔划、也可以用手指往下拉,听起来很炫酷,但是实际上很鸡肋,触屏是真的难用。点,不动,再点,还不动,心里焦急万分,我心爱的小说划不出来,再使劲点点点,依旧稳如泰山。还是回归按键操作吧。
整个手机行业触屏完全属于真空期,触屏市场完全是一片可以开发的蓝海。
需求创造供给。庞大的触屏市场给了小米高速发展的舞台。而利用互联网思维创办企业让小米快速的在市场上拥有一批拥护者。
在《小米创业思考》中,雷军复盘了整个小米快速创建的过程,完整的阐述了由互联网思维构建的小米方法论,以及方法论的应用,未来小米要走什么样的道路。

全文有20.9万字,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读,但是很值得一看。特别是在创业过程中的互联网思维形成的小米方法论,写的特别的精彩,有方法,有案例,结合我们的自身的生活,还是能够带来很多的启发。
01
小米方法论
小米方法论的核心是互联网思维,可以用7个字来形容: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。
专注
在任何时候,任何商业实体的资源都是有限的,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足够聚焦的业务线中,才可能形成最大化的竞争力,拿出足够好的产品与服务。
雷总认为,对一家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而言,没有“专注”,就没有一切。专注的四个核心命题:
? 清晰的使命、愿景。
? 深刻的洞察力,了解行业,了解用户需求,找到机会。
? 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及与之匹配的能力。
? 克制贪婪,少就是多。
在小米做的第一代手机中,核心就关注了4件方面:打电话、发短信、通讯录和桌面。把极其复杂的系统简单化,找到切入市场的第一个突破点。

同样,在做空气净化器的时候,通过调查发现空气净化器噱头更多,真正的净化功能却一言难尽,当然颜值也很低。关注核心功能pm2.5的吸附虑,将吸附功能做到了极致,首款产品智米打开了净化器的市场。
不要试图用一款产品解决太多问题,能最大化满足一项迫切需求,就是巨大的成功。
有所取,有所舍。专注于核心区,努力做到极致,在非核心区保持普通。
资源总是有限的,切口越小,压强越大,突破越有力。
极致
极致既是一种产品观,又是竞争策略,还是经营策略。
极致就是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,做到别人做不到的高度。
在实践中,“极致”有两重含义:
1.心智上的无限投入,不遗余力争取最好。
2.无限追求最优解,认知触达行业和用户需求的本质。
在之前的文章中,我也不断提及了极致的作用。
《不靠运气的白手致富秘诀 | 纳瓦尔宝典》中,致富秘诀为把自己产品化,产品化的核心就是把自己的专长做到顶尖。
《热爱的力量 | 活法》中,稻盛和夫的“我期待更高水平的产品。”
13年小米的发布会让我对雷总追求极致的精神特别敬佩。在发布会开场前几分钟,团队认为有必要再一次进行讨论,对关键内容进行修改。在这么紧要的关头,小米依旧追求极致。

这张有冲击力的照片是小米内部非常著名的海报。不断修改和打磨对小米的团队而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,不到最后一刻,绝不停止思考和打磨。
集中最迫切的需求,做到极致。
同样的,人的精力、注意力是稀缺的,在工作、生活中,我们要用最好的、最多的精力专注最重要的事,在最重要的事上努力追求极致,在其他地方可以适当放松,达到标准即可。
口碑
在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极致之后,口碑自然而来。
小米在决策时,始终坚持口碑第一,销售第二。和用户交朋友,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,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来积攒口碑。
还记得上学时,同学兴奋给我展示他的小米,价格不贵,屏幕显示做的特别漂亮,整个手机的质感特别好。还不断的给我安利,成为一名小米的自来水。

虽然当时小米的部分性能并不优秀,例如,早期我和我朋友同时用手机导航时,对于目的地,小米的导航准确度明显没有华为、oppo、vivo等这类产品好,但是也不妨碍它的性价比之高。
性价比是小米的追求。把硬件利润率控制在5%以内是雷总对于米粉的承诺。
当小米在上市前,雷总努力游说,最终让董事会通过了一条决议: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%,如有超出部分,将以合理方式全部返还给用户。
小米一直追求做“感动人心、价格厚道”产品,让它一步一步积累着用户的口碑。以至于在未来的规划中,雷总有底气,敢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。
快
在竞争背后,快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企业?业务本身的成长效力,以及用户价值的提升预期和速率。
小米初代MIUI第一版诞生,仅仅用了两个个月时间。
秉承着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、尽快获得用户反馈,尽快更新改善,MIUI成了全球第一个每周更新的操作系统。
关于快的能力,雷总总结为四种:洞察快、响应快、决策快、改善快。
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。
雷总在意识到“超大屏电视会是办公场景的高潜力需求”时,就马上立项研发98英寸电视,新冠疫情的爆发让远程办公会议需求暴涨,小米在前期预研的基础之上加紧研发调试,在2020年3月24日发布了Redmi 98英寸超大屏电视,定价19999元,引发行业轰动。从准备做到最后发布,不到5个月的时间。

快意味着能够提高效率,同样的事情更能占得先机。
02
小米的弯路
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,小米在创业的过程中,也走了很多弯路。
遭遇低谷
顺风时践行正确观念容易,但是在逆风时,到底能不能抗住周边的压力,更能体现出掌门人的逆商。
2015年,小米手机未能完成当年的销售目标,小米由此进入了两年的低谷期。

复盘后,发现小米面临的内外部危机:一是环境变化,电商渠道饱和,智能手机已经是头部在竞争;二是内部变化,心态膨胀导致错判形势,初心偏移,客户联系不再紧密,产品不再酷。
之后,2016年5月,雷总亲自接管了手机部,并且明确了要以“交付、创新、质量”为抓手,全面补课,全员死磕。雷总经常早上9点上班,到凌晨一两点还在开会,甚至有一天开了23个会。主要做了四件事:
1.组建更具活力的新管理班子
2.成立专门的供应链团队
3.加大核心技术投入
4.确立质量一票否决制。
逆风时对价值观的坚守,自身迅速而深刻的反思、复盘、学习、迭代能力,以及与用户的紧密团结,让小米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拥有用户珍贵的信任和期待,实现了逆转。
十个创业九个死,在企业生死之际能够力挽狂澜,能够明白企业存在的问题,快速清晰明确的解决问题,这就是雷总的厉害之处。这让我想起了柯达相机的死亡之路,在意识到数码相机是未来发展趋势时,胶卷会越来越没落,而抱守着自己的优势产品不放,最终被市场淘汰。
极致追求的弯路
小米曾经在卡针和螺丝钉上追求极致。
但是这种极致对客户有用吗?
卡针基本上是“一次性”使用,所以花时间去打磨性价比太低。同样,花成本在螺丝钉上铣小米的标识,也是无用功,只是自嗨罢了。
看到这儿,瞬间对养娃有些释然。
养娃过程中,我们有多少作为是自嗨式的,事事恐怕落后于他人,给孩子报一系列的补习班,实际上很多都是痛苦的学完就忘,仅仅只是浪费时间。
用别人家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娃,从出发点就错了。
看到别家娃诗词背的好。觉得孩子落下了,赶紧恶补诗词。
看到别家娃书法写的好,觉得自己家娃怎么还什么都不会。赶紧恶补书法。
看到别家娃乒乓球打的好,觉得自己家娃怎么什么都不会,赶紧恶补乒乓球。
别人家的娃有众多个,自己家的娃只有一个。
把别人家娃所有优势都想集中到自己家娃身上,娃始终都要被折腾死。
关注孩子的核心优势,才是最重要,把孩子打造成某一方面别人家的娃就可以了。
命名的弯路
在小米手机获取成功之后,小米公司发布了一些列的“×米”产品,这为小米日后的中高端化进程埋下了隐患。
特别是红米的命名,混淆了小米和红米的界限,客观上将小米早期的发烧、高端品牌形象拉向了单一的低价标签,造成了品牌认知上的混乱,加之3年1.1亿台的巨大销量,混淆了小米品牌的大众认知。

在小米想要进军中高端市场的时候,却因为红米被贴上了低价的标签。在人们的认知中,用小米,就是用低端产品,这种认知会让小米失去很多潜在的中高端客户,严重稀释了小米的品牌优势。
在复盘后,雷军认为这些错误的本质在于,为了新产品线的高位起步和尽快增长,在没有足够深刻思考的情况下,轻率地选择了直接消耗小米的品牌资产,实际却得不偿失。
“战略积累快不得,战术演进慢不得”,为了更底层的坚定原则和更长远的发展,有时候,有局部的、阶段性的慢,才有全局的快。
03
结束语
小米的成功有目共睹,除了互联网思维,《小米创业思考》中还展现了爆品模式、高效率模型、新零售、生态链模式等理念、方法、实践案例,也讲述了拓展线下门店时大力推广“安阳模式”所带来的困局。
它不仅对企业家、创业者有用,也对平凡的我们建立头部思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。
免费领取108个最新网创项目+10000G热点网创类资源!添加 微信:tuk818 备注:资源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tuikar.com/71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