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有个兄弟私信我,上来就诉苦:“我研究了一个月的AI绘画工具,想搞个原创的虚拟偶像项目,结果根本没人买单!那些抄别人模板的反而赚得盆满钵满,这也太不公平了吧?”
我回了他一句:“这世上哪有什么公平?只有看透规则的人才能吃到肉。”
他说的现象其实一点都不稀奇。
这些年我见过太多草根创业者,吭哧吭哧搞创新,最后赔得底裤都不剩;
反而那些“不要脸”抄作业的,闷声发大财。
今天我就掰开了揉碎了讲讲,为什么在互联网创业这场游戏里,“会抄”的人反而更容易逆袭?
1.抄的不是皮毛,而是赚钱的“骨架”
去年有个做抖音的群友叫老张,他干的事特别简单——专门盯着热门影视解说号,把他们的视频文案扒下来,用AI语音合成工具重新配音,再配上从YouTube搬运的4K电影片段,批量发到B站和小红书。
一开始有人笑他:“这种缝合怪能有人看?”
结果三个月后,老张的账号矩阵粉丝破10万,光靠卖影视资源会员和网盘搜索教程,月流水冲到5万+。
后来他在社群里分享经验,说了句大实话:
“你以为我抄的是文案?我抄的是爆款内容的流量密码——选题节奏、钩子设计、转化话术,这些才是骨架。至于画面和配音,换个马甲照样跑得动。”
这就像开饭馆,你非要从种菜开始研究,隔壁老王直接加盟连锁品牌,用现成的配方和供应链,谁先赚到钱?答案显而易见。
2.创新是奢侈品,草根玩不起
很多人一听“抄袭”就嗤之以鼻,觉得这是走捷径、没技术含量。
但现实是,草根创业的第一要务是活下来,而不是当行业先驱。
2024年有个爆火的AI硬件——智能宠物喂食器,能通过摄像头监测宠物健康,自动调配营养方案。
深圳一团队砸了200万研发,结果产品刚上市,就被义乌的工厂用现成方案仿制,价格砍半,销量反超十倍。
为什么?因为原创团队要养工程师、交专利费、做市场教育;
而“抄袭者”只需要盯紧爆款,快速复刻,用低价和铺量打市场。
这背后有个扎心逻辑:创新是资本的游戏,而抄袭是流量的生意。
就像DeepSeek这类大模型火了之后,一堆人用它生成小红书爆款笔记模板,甚至直接复制Sora的视频脚本逻辑,换个领域照样收割流量1112。
3.最高级的“抄”,是微创新+本土化
当然,我说的“抄”不是无脑复制,而是带着脑子抄。
2025年最典型的案例是私域电商的“积分裂变”玩法。
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兄弟,直接把某头部品牌的会员体系扒下来,但做了两处改动:
降低门槛——原版要消费满500元才能升级会员,他改成“邀请3个好友关注公众号直接送VIP”;
本土化钩子——在三四线城市推“积分换鸡蛋”活动,大爷大妈为了领免费鸡蛋,疯狂拉人进群。
就这么一改,他的企业微信半年加了8万人,复购率比原版还高30%。
你看,真正的“抄”是抓住核心模型,再根据自身资源和用户痛点做调整。
就像OpenAI的GPT-4模型被无数人“蒸馏”,但有人用它写小说,有人用它做法律咨询,有人甚至结合多模态AI搞出虚拟偶像直播——本质都是旧瓶装新酒,但酒香不怕巷子深。
4.最新玩法:用AI把“抄袭”工业化
如果你还停留在手动扒文案、人工混剪的阶段,那效率就太低了。
2025年的高阶玩家,早用上了AI流水线。
Step1:数据扒取——用爬虫工具批量抓取全网爆款内容,从抖音热榜到知乎高赞回答,一个都不放过;
Step2:AI拆解——扔进DeepSeek这类大模型,让它分析爆款结构、情绪爆点、转化话术,生成“爆款配方”;
Step3:批量生产——用AI绘图工具做封面,AI语音合成配音,再套用剪映的智能剪辑模板,一天产出100条视频不费劲;
Step4:AB测试——不同平台发不同版本,用数据反馈优化模型,最终找到“钞能力”最强的版本。
有个做知识付费的哥们,靠这套玩法把小红书账号矩阵做到50万粉,后端卖99元的“AI副业实操课”,一个月净赚20万。
他说得更直白:“现在原创?那是给AI喂数据的工具人。会抄的人,早用上AI军火库了。”
5.为什么大佬从不骂“抄袭”?
你看那些骂抄袭最凶的人,多半是还没赚到钱的;
真赚到钱的大佬,反而会主动分享“作业”让你抄。
为什么?因为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是“流量分配”,而不是“专利保护”。
某头部教育公司推出“AI数学辅导系统”,立刻有几十个小团队抄走核心功能,包装成“9.9元速成课”在快手推广。
结果是什么?原版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反而被推高了,最终通过高价私教课和B端合作赚走利润大头。
这就像草原上的狮子和鬣狗,狮子吃剩的肉够养活一群鬣狗,但狮子永远是食物链顶端。
所以,别纠结“原创洁癖”,先活成那只鬣狗,再进化成狮子。
💎 加入推咖网创社,一起成为赚钱高手!
暂无评论内容